B-2轰炸机是美国空军战略打击的核心力量,每架的造价高达24亿美元,其飞行员的选拔标准也堪称是美军中最为严格的之一。从目前B-2部队的人员构成来看,现役约有60名飞行员,其中白人占比大约为75%,亚裔占比约为20%。例如,前不久驾驶B-2执行任务打击伊朗的华裔女飞行员劳伦·克拉姆(Lauren Kram)。需要指出的是,整个B-2机队中并没有黑人或跨性别飞行员的身影。
据公开资料显示,成为B-2飞行员的硬性标准非常高:至少必须具备2000小时的飞行经验,其中至少500小时必须是重型轰炸机的飞行时间;飞行员还必须通过严格的心理评估及抗压测试,且拥有绝密级别的安全许可。这些苛刻的条件使得绝大多数申请者都无法通过筛选。
展开剩余74%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美军现役飞行员中少数族裔的占比高达32%,但是B-2部队的少数族裔比例却仅为5%,且不包括黑人或跨性别者。这样的“选择性保守”背后,显然与实际作战需求息息相关。B-2轰炸机执行的任务往往要求飞行员长时间连续飞行,有时甚至需要飞行超过30小时。在飞行过程中,飞行员不仅要独自应对复杂的电磁环境、规避敌方防空系统,还需完成精准打击等任务。
2018年,关岛安德森基地进行的调研报告显示,在模拟极端压力测试中,亚裔飞行员在长时间的单调环境下保持专注力的能力,比平均水平高出23%,而白人飞行员则在应对突发状况方面表现更加出色,成功率比其他飞行员高出15%。这些数据很可能能解释B-2部队飞行员的组成特点。
美军内部的文件中还透露出B-2飞行员选拔的一条不成文的“三不原则”:不搞身份政治配额、不降低专业标准、不接受社会活动家。五角大楼2023年发布的《战略威慑力量人员评估报告》中也对此原则进行了间接证实,报告明确指出:“核威慑与战略打击岗位必须严禁任何可能影响战备状态的非专业因素。”这里所说的“非专业因素”,实际上指的就是对少数族裔、非裔以及跨性别者的不信任。尽管美国在日常生活中提倡多元化和自由,但在这些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领域,选拔标准显然更侧重于实际的作战需求,而非单纯的社会政治考量。
B-2飞行员的选拔机制也非常独特。所有候选人必须经过为期18个月的评估期,其中包括多达47项专项测试,其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项是进行72小时连续不间断的模拟作战演练。根据2022年的一份解密报告,这套系统的淘汰率高达89%,但最终入选者的作战效能评估值比普通轰炸机飞行员高出300%。
与B-2部队的选拔标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F-35战斗机部队近年来在招募上则更加注重“多样性”。2024年的数据显示,F-35飞行员中,女性飞行员占比达到18%,少数族裔飞行员占比37%,其中还包括公开身份的LGBTQ飞行员。这一差异化的招募政策引发了军界的广泛争议。
前空军参谋长马克·威尔士上将曾直言不讳:“当你的一次失误可能造成价值1亿美元的F-35坠毁时,也许你可以试行多样性;但当这笔代价变成24亿美元,再加上可能引发的核危机时,标准就必须绝对化。”这一观点直接指出了B-2飞行员选拔标准的严格性及其背后的深刻考量。
值得一提的是,亚裔飞行员在B-2部队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以第509轰炸机联队为例,该部队7名王牌飞行员中就有3位是第二代亚裔移民。他们普遍拥有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等顶尖院校的航空航天工程学背景。亚裔飞行员在复杂系统操作和数学计算方面的优势,使他们在B-2这一高技术要求的作战平台上尤为得心应手。
B-2飞行员的选拔现象也反映了美国在军事战略上的务实态度。在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威慑等关键领域时,意识形态的考量被实战需求所取代,专业素养成为最核心的标准。兰德公司在其2025年度报告中指出:“当战争从政治的博弈回归到生死存亡的杀戮本质时,专业素养始终是第一法则。”正是基于这种清醒的认知,B-2轰炸机才得以在三十多年的使用历史中,保持了“零战损”的傲人纪录。
发布于:天津市国内最靠谱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