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这个人啊,本名叫胡诗学,1937年12月26日出生在武汉,那时候国家正乱着呢,日本侵略军到处祸害,他父母早早没了,留下他和姐姐胡敏俩人在孤儿院里长大。
日子苦得很,姐弟俩互相照应,胡敏比他大几岁,总把自己的饭省下来给他吃。
1949年,解放军南下到桂林,文工团招人,胡敏长得秀气又有文艺天赋,被选中了,可她舍不得扔下弟弟,古月那时候才12岁,死活要跟着走。
文工团领导开始不同意,说他太小,结果古月跟着队伍走了三天三夜,不吃不喝,领导看他有股倔劲,就破格收了他。
从那以后,姐弟俩进了部队,古月开始学文艺,当文艺兵,唱歌跳舞什么的都行,慢慢升到文化科副科长。
展开剩余85%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刚起步,电影界开始拍关于领袖的片子,需要找特型演员。古月长得跟毛泽东有点像,尤其是侧脸和身形,1978年,叶剑英通过照片挑中他,让他试着演。
古月起初没经验,但部队生活让他有纪律性,他开始钻研,查资料,看老照片,学走路姿势和手势。
1981年,他第一次在大银幕上演毛泽东,在《西安事变》里,片子上映后,反响不错,大家觉得他神似。从那开始,他专职干这个,一辈子就演这个角色,拍了84部影视作品。
话说古月演得越来越像,不仅外形,还注意细节。比如拍《开国大典》时,他为了不肿脸影响形象,自己拔了颗坏牙,继续拍。
那是1989年的事,片子让他拿了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古月知道,自己这份工作不是光靠长相,得对得起观众的认可。
他不抽奖也不搞副业,就专注演好这个人物。生活中,他低调,结婚后跟妻子张燕过日子,有俩孩子,家庭和睦。
198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40周年,中央在中南海办宴会,邀请各界代表。古月作为文艺界代表去了,那天宴会厅人多,领导和各界人士都在。
古月一到,就有人围上来要签名合影,包括服务员和海外侨胞,外宾不会中文也过来比划。他应付完,杨尚昆过来握手聊天,两人1983年就认识,杨尚昆挺关心他的工作。聊着聊着,杨白冰走过来,杨白冰是军委秘书长,上将级别,第一次见古月本人,但看过他的电影。杨白冰跟古月打招呼时,说了句要给毛主席敬礼,然后敬了个军礼。
古月赶紧说自己是假的,不敢当,杨白冰这是开玩笑,但也反映出大家对古月演技的肯定。这事在宴会上传开,大家都觉得有趣,杨白冰那年69岁,经历过抗战,对历史人物有感情。
古月明白,这份认可不是冲着他个人来的,而是因为他演的角色代表了大家对毛泽东的敬意。他没把这当炫耀的事,而是继续认真工作。
宴会后,古月名气更大了,拍片时总有群众围观。比如1992年拍《毛泽东的故事》,剧组封路,可当地人还是冲进来要握手,导演得安排人护着他走。早些年拍《西安事变》时,也这样,村民喊他毛主席,他得出去安抚大家。古月觉得这是甜蜜负担,大家不是冲他,而是借他缅怀领袖。
古月一辈子没换过角色,演了那么多部,从延安时期到开国大典,再到后期故事。他注重历史准确,不添油加醋,拍前总研究资料。
1993年,他去台湾访问,记者问他啥时候来台湾,他说等统一了就来,全场鼓掌。
古月身体本来就不错,但长期拍戏劳累,2005年7月2日,在广东三水参加活动时,心肌梗塞突发,抢救无效走了,68岁。遗体告别仪式在广州办,骨灰运回北京。
他走后,很多人怀念他,说他把一个时代带活了。
其实,古月这辈子挺不容易,从孤儿到特型演员,全靠自己努力。他没沾光搞特殊,生活朴实,演戏时减肥增肥都行,就为贴合角色。
杨白冰那玩笑,也说明古月演得有多入木三分,让人分不清真假。但古月总说,自己只是个演员,借角色传递历史。
想想看,那年代拍领袖片子,压力大,稍有不对就挨批,可古月坚持下来了,没出过岔子。他的故事接地气,就跟咱们普通人似的,抓住机会就干到底,不忘本。
古月姐姐胡敏后来也当了演员,姐弟俩互相支持。他在文工团时,学了不少技能,唱歌跳舞都行,转行演戏后,更专注了。
拍《重庆谈判》时,他去实地考察,学方言,吃辣椒,就为口音准。古月不光演,还帮剧组提建议,导演都听他的。他获奖后,没骄傲,继续低调。
2000年后,他拍《风起云涌》,那是最后一部,演得还是稳。
杨白冰那事后,古月在圈里更受尊重,领导见他都亲切。古月知道,这份尊重是角色带来的,他更努力。拍戏时,群众围观,他总耐心应对,不发脾气。古月走时,媒体报道多,大家说他是不可替代的特型演员。他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很多人去缅怀。
古月这人,没啥负面新闻,干净一生。他教育孩子,也低调做人。想想1989年那宴会,杨白冰一敬礼,古月说假的,这事传了这么多年,还在网上说,大家觉得有趣,也感慨时代。
古月用行动证明,演员不光是演,还得有责任感。他的故事告诉咱们,干一行爱一行,坚持就有收获。
古月从部队文艺兵起步,1971年火车上有人说他像毛泽东,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这点。后来试镜,定妆照送到叶剑英那儿,一锤定音。从《西安事变》到《开国大典》,他一步步走来,没捷径。古月抽烟,但演戏时控制,为健康。杨白冰是四川人,口音重,那天宴会他敬礼,用川音说,古月用湖南音回,挺有意思的。
古月去世后,特型演员圈少了领军人物,其他人演得再好,也没他那味儿。他一辈子84部作品,够多了。古月没留传记,但事迹在网上多,大家分享他的轶事。杨白冰后来退休,古月继续拍戏,两人没再见,但那玩笑成了经典。
其实,古月代表了那一代演员的精神,专注不浮躁。现在娱乐圈乱,古月这种人少见了。他的故事有内涵,教人脚踏实地。古月走时,圈里人惋惜,说他带走了一个时代。宴会那事,是他生涯高光之一,证明他演活了角色。
古月家庭生活平静,妻子张燕是话剧演员,支持他工作。孩子长大后,没进娱乐圈,过普通日子。古月晚年去南方多,气候好,拍戏方便。三水那次突发,是意外,大家没想到。抢救时,医生尽力了,但没救回。他的离去,让很多人回想他的作品,重温历史。
杨白冰那玩笑,没恶意,就是认可。古月回得谦虚,体现素养。古月一生,没争议,干干净净。想想他从孤儿到影帝,励志啊。故事到这儿,挺完整的,古月这人,值得记住。
发布于:山西省国内最靠谱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