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兴路上,长影的初心依旧,它用光影的力量,继续照亮着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借荧辉照四方。
站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那斑驳的铸铁大门前,铁锈沿着工农兵浮雕的衣褶悄然蔓延,仿佛时光的笔触,在这座承载着中国电影辉煌历史的建筑上,缓缓勾勒出岁月的痕迹。这座始建于1939年的伪满洲国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旧址,曾是小日子军国主义的文化工具,而今,它已蜕变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见证着从殖民阴影到文化自强的历史跨越。
人民电影为人民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正门门楼上方镶嵌着长春电影制片厂七个大字,是由郭沫若于1953年3月题写的。从正门走进去,迎面是高大的毛主席塑像。在新中国的电影历史上,长春电影制片厂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几十年来,该厂拍摄故事影片1000多部,译制各国影片1000多部。创作出品了一大批为人民放歌,为时代立像,为民族铸魂,温暖人、激励人、鼓舞人、振奋人的优秀经典影片,涌现出一大批令人爱戴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和电影配音演员,包括幕后大批的电影工作者,还有数不清的电影主题歌,如《共产儿童团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怀念战友》《蝴蝶泉边》,至今仍然为人们所传唱。
展开剩余71%步入博物馆主楼,门厅穹顶的昭和风格飞天仙女壁画与两侧人民电影为人民的鎏金大字形成鲜明对比,这不仅是风格的更迭,更是时代精神的深刻转变。阳光透过旋转楼梯的缝隙,在巴洛克式廊柱间洒下菱形的光斑,宛如老式放映机中跳动的帧率,引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展厅中央,一台锈迹斑斑的35毫米手摇摄影机静静陈列,标签上标注着《桥》拍摄采用。1949年,这部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在此诞生,铁路工人老梁修复松花江大桥的故事,不仅让37个工会献上锦旗,更让工人阶级的形象首次登上银幕。手稿边角的批注、导演王滨的钢笔字迹,都在诉说那个片比1:3的节俭年代——每一寸胶片都凝聚着战火中的匠心。
在摇篮宫展区,七个金色立体字赫然醒目: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这些诞生于解放战争硝烟中的作品,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意识形态的号角。1948年的木偶片《瓮中捉鳖》用讽刺手法揭露蒋介石的溃败,动画师方明在鹤岗小学的煤油灯下,一笔笔勾勒出人民电影的雏形。玻璃柜中陈列的《民主东北》胶片盒,记录着三位烈士张绍柯、杨荫萱、王静安在前线拍摄时牺牲的故事——他们用生命为新中国新闻纪录片奠基。
二楼展厅的老照片里,毛泽东与《红孩子》小演员宁和的合影、邓小平接见《兵临城下》主创的瞬间、江泽民题写的发扬长影优良传统,串联起三代领导人对电影事业的关怀。
三楼走廊的木质地板吱呀作响,仿佛1949年那个秋天,东北电影制片厂从鹤岗迁回长春时的脚步声仍在回响。三百多名电影人,带着简陋的设备,却怀揣着对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无限憧憬,踏上了这片热土。
跨越时空的击掌
博物馆内有我国现存非常早、保留非常完整的特效摄影棚——长影第三摄影棚,棚内朱红色的地板、层叠精致的灯架,木质阶梯连接着高空工作区,站在棚内,依然能够嗅到老房屋特有的泥土味道。斑驳的灯架上垂落的钢丝微微晃动,恍惚间仍能看见《英雄儿女》中王成手持爆破筒纵身跃出战壕时,钢丝牵引出的那道完美弧线。当年,《党的女儿》《英雄儿女》等数十部长影经典影片中的特效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完成的。2023年,这座承载着胶片记忆的摄影棚迎来数字新生——LED虚拟制片技术在此安家,当青年演员在绿幕前演绎英雄故事时,实时渲染的战场画面在270度环形屏幕上奔涌,硝烟与炮火在数字与现实的交界处绽放。老式威亚装置静静躺在角落,与新式动捕设备相映成趣,恰似两个时代的电影人在此完成跨越时空的击掌。
转入正在修复的区域,一堵布满沟壑的砖墙在射灯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讲解员轻轻拂去墙面的浮尘,那些深浅不一的划痕顿时鲜活起来——那是1950年拍摄《白毛女》时,喜儿的草鞋无数次擦过墙根留下的印记。六十余载春秋流转,墙灰剥落处仍能听见北风那个吹的旋律在回荡,看见田华饰演的喜儿在风雪中旋转时扬起的衣袂。相邻的道具库里,一面褪成杏黄色的为人民服务锦旗与一盏锈迹斑斑的煤油灯比邻而放,玻璃展柜中《上甘岭》的场记本摊开着,泛黄的纸页上坑道爆破戏第38次拍摄的钢笔字迹依然力透纸背。当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旋律不经意间在展厅响起,总有白发观众跟着轻声哼唱,他们湿润的眼眸里映着上甘岭阵地上那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地下胶片库内,恒温恒湿的环境中,铁皮柜里整齐码放着《赵一曼》《钢铁战士》等经典影片的原始胶片。当工作人员取出一段1955年的彩色样片时,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笑容跃然眼前,色彩鲜艳得如同昨日才冲洗。
长影,自1945年东北电影公司成立以来,便肩负着记录时代、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在解放战争时期,它跟随党中央转战南北,拍摄了《民主东北》等新闻纪录片,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新中国成立后,长影更是成为电影创作的重镇,先后推出了《英雄儿女》《董存瑞》《开国大典》《刘三姐》等数百部优秀影片。这些影片,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新中国精神的影像载体,它们用光影记录了时代的脉搏,塑造了无数观众的精神世界。(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发布于:山东省国内最靠谱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